close
這一篇讀創館的回響,我很有感覺。
寫著寫著,
自己好像又回到那個紮著二個毛辮子,
得踮著腳尖才踩得到腳踏鍵的、
苦著臉練琴的小女孩。
過去的時光不再,但那記憶的片段卻不會忘記,
總在我走過小巷,
聽到某家不甚流暢的琴音傳出時,
有了會心的一笑和一點緬懷遙想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小的時候,只有父親一個人工作,
母親帶著我們姊妹三人省吃儉用,
衣服是母親親手縫製,
頭髮也是由母親打理,
省下來的錢,
就送我們三人進了功學社。
在那個年代,
小孩放學後都由得他們到處亂跑,
父母忙於生活吃食,
只能顧及全家老小的三餐溫飽,
唯有我的父母力排眾議,
將辛苦省下的錢送我們去學音樂,
為的是培養我們的藝術氣質,
增加我們的視野。
功學社在我的童年裡占有相當的份量,
因為父親相當嚴格,
每天都安排了練琴的功課,
我總是又愛又恨的坐在琴前,
認份的練習完當天的課程,
雖然覺得自己又進步一點,
流暢的音符在自己指下流出,
心裡頗得意,
但又氣父親為何只懂得用壓迫的方式,
卻不教我們方法去欣賞音樂。
也不知是否因為很早就接觸音樂,
總覺得自己對藝術方面都頗有天份,
回顧過往,
才發現功學社代表了父母對子女的疼愛和期盼,
在那個沒什麼資訊教你如何當父母的時代,
我很幸運地擁有這樣具有前瞻性眼光的父母。
全站熱搜